精品文档站 >工作计划

《牧童短笛》教案6篇

关注教案内容的连贯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有序进行,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牧童短笛》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牧童短笛》教案6篇

《牧童短笛》教案篇1

设计意图: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这是一首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乐曲。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下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活动。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三段体音乐,第一段四分之四拍的节奏,舒缓、悠扬,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牧童骑在牛背悠扬的吹着笛子;第二段转换为四分之二的节拍,以欢快、跳跃的节奏,展示牧童和水牛在水中、田间嬉戏的的场面,和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音乐,夕阳西下,牧童返回乡村,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人之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标:

1、区分音乐的性质,了解乐曲aba三段体曲式的结构特点。

2、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3、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重点:区分乐曲的音乐结构。

活动难点:分析了解乐段的表现情绪。

活动准备:

1、《牧童短笛》音乐。

2、《牧童短笛》水墨动画。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幼儿演唱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

师:什么乐器在歌唱?(钢琴、小铃、铃鼓)

师:小朋友还知道什么乐器会唱歌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基本部分:

一、欣赏音乐《牧童短笛》了解笛子的演奏特点

(1)幼儿静听欣赏音乐。

师:听到什么了?感觉怎么样?(悠扬、欢快)猜猜看,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

(2)认识乐器————笛子。

师:见过这个乐器吗?见过谁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这么美的音乐会在什么地方吹呢?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它能吹美妙的音乐来。

教师:笛子演奏的这段音乐有几段呢?我们接着听。

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ba的曲式结构。

师:听出来了吗?有几段?音乐的节奏都一样吗?

哪一段是舒缓优美的?哪一段是欢快活泼的?

小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第一段的音乐比较缓慢、抒情;第二段的音乐听起来比较欢快、跳跃;第三段的音乐和第一段一样是缓慢抒情的。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一次我要边听边画了。

三、教师听音乐“画”牧童短笛的故事,了解乐曲表达的意义。

1、教师听音乐快速绘制“牧童短笛”的水墨画图。

师:看出来了吗?有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到底谁在吹笛子呢?(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讲述)

2、小结:这个音乐就叫《牧童短笛》,讲述了发生在江南水乡的事情,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扬的吹着笛子的故事。

师: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听听音乐,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四、分段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

1、欣赏第一段音乐,感受音乐悠闲、缓慢的特点。

师:这一段音乐听起来什么感觉?(优美、抒情、缓慢)牧童在做什么事情?

(幼儿自由讲述)

小结:优美抒情的音乐表现牧童悠闲自得的骑在牛背,吹着手中的短笛,看着随风飘动的柳条,飞舞的小鸟,走在美丽的'田间小道。

2、欣赏第二段,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节奏一样吗?他们来到了哪里?牧童这时候在干什么?

小结:欢快活泼的音乐表现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斜靠树枝休息,水牛在水里嬉戏,在田间逗乐的场景。

3、欣赏第三段,再次感受抒情、优美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的哪一段音乐一样?(第一段)牧童又在干什么?

小结:和第一段的音乐一样,牧童又骑上牛背,悠闲自得的吹着短笛,走远了。

五、幼儿欣赏视频,教师配乐讲述故事,感受水墨画与音乐结合的意境美。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听一听。

故事:弯弯的溪水旁,柳条随风摇动。在小路的尽头,一头水牛缓缓走来。牛背上,穿着短裤短褂的牧童悠然自得吹起一首悠扬小曲,悦耳的笛声,飘到郊外每一个角落,鸟儿、蝴蝶、花儿都被他的迪声陶醉了。

小河里,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水牛下入河中,享受难得的清凉,水牛一会儿在水中和鱼儿嬉戏,一会儿在田间和蝴蝶逗乐嬉闹。牧童斜靠在树枝上,进入梦乡。

夕阳西下,牧童醒来,拿起笛子,唤回远处的水牛,骑在牛背上,牧童又悠然自得的吹着短笛,笛声飘向郊外的每一处角落,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结束部分:

教师梳理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用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还有用钢琴演奏的《牧童短笛》呢,下次活动我们继续欣赏,看看不同乐器演奏的《牧童短笛》有什么不一样?

延伸活动:

结合区域活动,将《牧童短笛》的音乐投放表演区,幼儿听音乐表演。

《牧童短笛》教案篇2

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师自我介绍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2、介绍贺绿汀生平,引入人文化话题交流对钢琴曲的感受,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因素的关系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习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

《牧童短笛》教案篇3

一、引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

能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纠正学生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呢?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喜欢欣赏音乐,并能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呢?

二、寻找突破口

面前的问题已非常清晰,而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欣赏音乐。那么,怎样才能激起他们欣赏音乐的主动性呢?新课程明确提出:“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何不以姐妹艺术为突破口,找几幅意蕴、与音乐表现内容相近的美术作品,借助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纠正不良的听觉习惯呢?

三、教学设计

带着创新的激情,我开始新的尝试。

伴着校园歌曲《童年》激情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出示《牧牛图》),画中表现的情趣,你感兴趣吗?”学生眼中新奇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幅画:“老师,这画里的地方可真美啊!是哪儿?”“你看那牧童,和我们差不多年纪吧,坐在牛背上他都不怕牛发脾气吗?”“好象还在唱歌呢!好羡慕啊!” 显然,他们被牧童的天真,大自然的美景,带到了一个奇妙的境界中。

不少学生已经恨不能到画中的地方一游,我遂简单介绍作品,借机引出曲子:“这幅画是我国著名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它表达了李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这幅画不禁让我想起一首钢琴独奏曲。”(展开教学)以《看山图》为背景,学生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思考:

1、这首钢琴曲你听过吗?

2、乐曲分几段,段落与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没有听过,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有点抒情,又有点欢快,第二段忽然速度加快,跳跃性很强,感觉心情十分的高兴,第三段重复第一段,但似乎又有点变化,最后渐弱、渐慢结束。

通过问题反馈,我发现学生已经被音乐所吸引:“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学生颌首称是中,我将课堂推入下一个环节:“分段欣赏《牧童短笛》,在老师出示的《牧牛组图》中,寻找与本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最相近的一幅作品,并说说两者的联系。”

通过《组图》紧紧抓住学生听音乐的耳朵,不再是以前无意识的听,或“听而不闻”,而是一边听,一边看图,一边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仅仅会听还不够,还必须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耳朵。我遂引借他人的欣赏所感,诱导、激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著名作家刘心武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后,写下了散文《牧童短笛》,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到底,人们吟物、吟牛,配之以青草绿柳、溪水湖泊、夕阳微雨,到头来还是表达一种人内心中的呼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个人欣赏,心中有一个牧童形象,一百个人欣赏,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牧童形象。让我们一起静听《牧童短笛》,寻找心中那童年的趣境吧。”(完整欣赏全曲)。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音乐,学生们竖耳静听,思绪飞扬,看着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我心中窃喜:“能否将你们在音乐中见到的牧童或景物向老师描绘一番呢?”

学生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在音乐中的所见所闻吗?那么同学们就在课后将自己的欣赏所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下节课展示大家的作品。”

四、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最后的作业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反馈显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绘画作品,有诗歌作品,有雕塑作品,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部分作品无法收集,这里就不展示)这虽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但它结合了美术、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可以说是一节艺术课,我市下学期起将实施新教材,这即是一次对艺术课教学的有益的尝试吧。它使学生在知识上扩大视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

五、收获与反思

1、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听音乐的,只是生活中冲刺了各种音乐,使他们对音乐麻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向学生推荐并且把他们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不愁学生不喜欢欣赏音乐。

2、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服务。本课即运用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音乐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能盲目布置而导致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新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改革,新课程下的音乐课需要“全才”教师,需要教师在文学、美术、哲学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六、学生作品:

牛背上的童年

童年?童年就像一粒青果子,涩而又甜,但那都是快乐的。摇荡在风中,摇荡在雨中,摇荡在牛背上的欢乐的童年,更别有一番回味。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学问在牛背上:天到底有多高?为什么太阳落到山的那一边?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牧童也有梦想,梦想在山中,梦想在远方,梦想在未来。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欢乐在牛背上:我那只蟋蟀将军又打赢了!昨天我打了一只鸟!今天我们玩骑牛比赛,好吗?牧童也贪玩,贪玩在山中,贪玩在田野,贪玩在小溪。

笛声中,咦?只是传来草儿的气息,牧童呢?瞧,他躺在草丛中,把斗笠盖在脸上,他在想什么呢?他在想家人?在想朋友?还是在想什么鬼主意?或者只是在打盹?

山的那边红了半边天,笛声中,牧童骑着牛儿,淹没在夕阳中。

乡间的小路

垂柳依依,花香幽幽,池水清清……牛背上牧童的笛声在荡漾。此时,阳光洒满大地,鸟儿们也赶集似的,扒开绿叶,钻了出来,为春天的风景画添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放牛娃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微风亲吻着他的脸颊。牛儿在一旁静静地吃着草,似乎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爱恋。牧童深情地吹起一首曲子,顿时,蝶儿们手拉着手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蜜蜂也忘情陶醉在这花香和歌声的海洋里;牛儿似乎也吃饱了,“依偎”着草地,正闭目养神,欣赏着这美妙的曲子,牧童的笛声一曲接一曲,树林里的一切生物,都仿佛是一个个精灵,他们在欢歌跳跃……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春天的黄昏真是格外耀眼,温和的太阳在山那边只露出半个脸庞,天空各种形状的云都在像波涛一样翻滚着。牛背上又响起了一阵清脆的笛声。

《牧童短笛》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了解作者贺绿汀。

2、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感受力。

3、记忆和熟知乐曲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节奏、速度及音乐情绪的特点。

教学难点: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忆作品不同乐段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复习歌曲《牧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描写牧童的乐曲,这首乐曲闻名中外,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出示课题《牧童短笛》。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二、新作赏析,目标落实。

(一)初次聆听,整体感知。

1、初次聆听歌曲

问题设置: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2、引出乐器钢琴,教师简介钢琴。

3、二次聆听,加深乐曲的印象。

问题设置: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选择。

(二)分段赏析,走进音乐。

1、第一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一乐段,学生感受乐曲情绪。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一乐段旋律,加深印象。

③反复聆听第一乐段,鼓励学生用身体动作体验乐曲情绪。

2、第二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二乐段,感受乐曲速度、情绪的变化。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②反复聆听第二乐段,激发学生为乐曲加伴奏。

3、第三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三乐段,感受“加花”手法所表现的意境。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和哪一段相似?

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三乐段旋律,加深印象。

③引导学生将两段相似的音乐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加花”手法的表现力。

④反复聆听第三乐段,用心体验乐曲恬静、安逸的情绪。

4、教师对乐曲进行小结

(从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和曲式结构入手)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了解贺绿??

2、教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四、再次聆听,体会乐曲的民间风格。

学生聆听音乐,课件播放中国水墨画——牧童放牧的情景。

五、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1、听辨

教师分别弹奏《欢乐的`牧童》、《牧童》和《牧童短笛》的乐句,当《牧童短笛》的乐句出现时,学生快速举手示意。

2、听辨乐段

教师将《牧童短笛》的三个乐段打乱次序播放,学生进行辨别。

六、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一)拓展欣赏

多媒体欣赏朗朗现场演奏的《牧童短笛》,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二)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1、教师简单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其他版本的《牧童短笛》,如手风琴版、长笛版的。也可以登陆优酷和百度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

七、下课。

《牧童短笛》教案篇5

?设计思路

?纲要、艺术》的“内容与要求”里说的,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音乐欣赏《牧童短笛》是《我是中国人》中的一次集体活动。幼儿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初浅的认识,通过音乐律动《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带入音乐。活动前幼儿欣赏过水墨动画片《牧笛》,感受田园风味的牧童生活。活动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体验音乐要素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情绪和形象的变化,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幼儿在“静听细看”中感受中国式的美,在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创编各种牧童和小牛在田边嬉戏的动作,想象各种有趣的游戏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

?活动目标

1、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情节,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2、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增加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

跟着音乐节奏创编牧童和小牛游戏的动作。

?活动难点

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观看过《牧笛》的动画片,对小牧童的田园生活有初步了解。

(二)环境准备:

1、由牧童及田园风味的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2、牛角头饰和自制短笛,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 进入音乐情景(音乐律动《牧童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完整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一) 完整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重点提问:

1、田野到了,你们瞧远处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谁?

2、瞧瞧,今天他带谁来了?

(幼儿欣赏音乐,老师用表情提示)

(二) 配乐讲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赏

(一)ab段对比分辨

重点提问:

1、哪段音乐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着音乐吹笛子的动作,教师捕捉孩子的亮点)

2、哪段音乐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戏?

小结:a段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闲地吹着短笛。

b段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玩耍。

(二)重点欣赏b段

1、幼儿和老师合作游戏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会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戏?

2、两位幼儿合作

重点提问:请大家猜猜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孩子们把平日玩过的游戏都迁移到活动中来,教师提示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游戏。大家猜上来的两个孩子玩的游戏,起到上下互动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戏

请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着音乐做游戏。

(找出亮点:节奏、表情、动作。请几对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学一学。)

(三)欣赏a‘段

重点提问:游戏做累了,牧童会干些什么呀?

小结: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进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进一步让幼儿融入音乐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天真的牧童和淘气的小牛,完整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大胆用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活动评析】

(一)活动的选材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幼儿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大胆的表达表现。

(二)根据乐曲内容,以角色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幼儿有情感地参与其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参与活动,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三)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

?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B段活跃欢快。教师通过音乐故事,帮助幼儿区分音乐段落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引导幼儿在领会各种情绪、情感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应的动作。

《牧童短笛》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唱歌课教案6篇

美术《大树》教案6篇

找小羊教案6篇

智能教案6篇

蚕教案反思通用6篇

《小麻雀》教案6篇

社会交往教案6篇

纸板鱼教案6篇

折纸炮教案6篇

多领域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358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