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份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和教学顺序,创新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下面是精品文档站小编为您分享的葫芦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葫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读出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时设计】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葫芦丝同学们都知道吧!知道它的主要制作材料是什么吗?(生:葫芦)
2.板书“葫芦”,认读“葫芦”,讲述葫芦的用途。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就与葫芦有关——(补充板书:我要的是葫芦!)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个课题很有意思,是用一个人说的一句话做的课题!那这个人要到葫芦了吗?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谁能借助老师的提示,把课文说得既简单又明白!
从前有个人__________,葫芦长得___________。有一天,叶子上_____________,邻居提醒他____________。可他却觉得_________。没过几天______,小葫芦____________。
3.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词
(1)带拼音认读(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3)交流识字方法(4)开火车(5)游戏认读生字
三、对比图片,找出不同细读感悟
1.师:观察课文的两幅插图,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葫芦长的什么样?划出描写葫芦的句子读一读
3.那个人喜欢葫芦吗?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好)你从哪里看出来?
(指生答,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①谁能带领大家读好这几个词。(指导认读“藤”)除了“细长的葫芦藤”你还看到过细长的什么藤?(生答,多媒体出示葡萄藤、丝瓜藤。)
②(出示图片)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可爱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喜欢它们吗?那么就一起来夸夸它们!(指名朗读)
③师:看着这些绿叶丛中的小葫芦,此时你想说什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抓住“多么可爱”,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4.我们都这么喜欢小葫芦,种葫芦人喜欢吗?(生:喜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谁来读读这句话?(指生读)
反问:几天?(每天!)看一次?(看几次!)
强调:对!是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孩子们,每天都去看好几次,看的是什么啊?是葫芦藤吗?葫芦花?(生:不是的,)看的是——小葫芦,他的眼中只有——,他要的是——
[设计意图:三次的逐层次的递进反问、强调,让学生从多次地朗读中深深感受到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朗读指导不需多讲术语,只要引导孩子入情入境,身临其境,感情自然会出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师;这么美的小葫芦,谁都喜欢,可是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后来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指答,齐读第四自然段)
2.师过渡: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秘密就藏在2、3自然段中,同学们赶紧读一读,找一找答案吧!(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①当叶子上长了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呢,用横线画出来。
a.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师: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个人心里想的是: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b.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随文认读“盯”,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c.指名轻声读种葫芦的人的话,读出急切盼望。
②师过渡:他不在乎这些蚜虫,那谁在乎这些蚜虫呢?(邻居)你从哪里读到的?
a.指读第三自然段。
b.师:除了邻居在乎,你觉得还会有谁在乎?(拓展理解叶子、葫芦也在乎)
叶子在乎,因为它的汁液正被蚜虫一点点吸取,它正慢慢枯竭。
葫芦在乎,因为它的养料正越来越少,它也会慢慢死亡。
他的邻居在乎,他不希望种葫芦的人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c.师:让我们帮着邻居来劝劝种葫芦的人吧!
(出示句子,师生合作读)
邻居着急地说——
叶子害怕地说——
葫芦担心地说——
我们一起诚心诚意地说——
[设计意图:从邻居说--邻居着急地说——叶子害怕地说——葫芦担心地说——我们一起诚心诚意地说——不同角色、不同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把感情读出来。]
4.他不治蚜虫,是因为他一心想得到——葫芦(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谁可以给这个句子只改一个字意思不变?(指答:叶子上的虫不用治!)你认为这个人说的话对吗?(学生自由交流)
5.师:这个蚜虫和葫芦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了蚜虫为什么葫芦会落呢?(出示课件,教师讲解:阳光照射在叶子上,叶子得到了养料输送到了葫芦上,葫芦才会长大,现在叶子上面生了蚜虫,叶子无法输送养料给葫芦,所以葫芦长不大了。
6.就是因为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这时候,如果种葫芦的人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的什么?(生自由发言)
五、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2.种葫芦的人知错就改,他听从了大家的劝告,吸取了教训,第二年,又到了种葫芦的季节,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次他种得怎么样?请同学们续编故事。
六、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生字。
2.“一字开花”:给生字找朋友,进行扩词。
3.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的:“治、棵、怪、慢”,写时注意左窄右宽,“木”做偏旁捺变点。
上下结构的:“每”,注意上短下长,“人”卧倒。
独体字:“言”,注意第一横长,第二、三横短。
葫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速读课文。分段。完成课后练习一。
一,检查:注音
1热衷茶(chá)卤(lǔ)葫(hú)芦(lu)籽(zǐ)呵(hē)斥(chì)战(zhàn)战(zhàn)兢(jīng)兢(jīng)薪(xīn)水(shuǐ)隐(yǐn)瞒(mán)嘀(dí)咕(gu)干(gān)涉(shè)
2多音字:没(mò)收(shōu)没(méi)有(yǒu)便(pián)宜(yi)方(fāng)便(biàn)人(rén)参(shēn)参(cān)考(kǎo)参(cēn)差(cī)不(bù)齐(qí)朝(cháo)鲜(xiǎn)朝(zhāo)气(qì)
3词语:呵斥:大声斥责,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茶卤:很浓的茶水。异常:不同寻常。,郑重:严肃认真。,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乖觉:机警联聪明。,薪水:工资。,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速读课文
开端,发现葫芦
发展,教员没收
高潮,砸碎葫芦
三,分段:一喜爱葫芦。二
尾声,葫芦变价
结局,改变爱好
三爱绘画
问题讨论: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他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
讨论后教师结合练习一提示如下: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1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2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3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形成强烈对比,说明对葫芦研究很深,确实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独特眼光。有这种本事,有这种爱好,说不定他凭着这种兴趣爱好能赚很多钱的,怎么不好呢,可惜啊他的父亲老师却不准他有这种兴趣。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分析对比照应的情节和心理神态描写。
一、作者尽情描绘了清兵卫的前后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对比特别鲜明。
怎样展开这种对比描写的呢?
讨论后点拨:浓墨重彩的写清兵卫的爱葫芦的兴趣。联系课后练习二提示如下:
1由于他对葫芦异常专心,以致于把一个老头的秃脑袋当作了一个葫芦。
2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也不与别的孩子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3他把葫芦带到学校去偷偷的摩擦。
这样一种专注,而且当大人谈论葫芦时也总想插嘴,可是他后来却突然就与葫芦断绝了关系。我们还知道他最会欣赏葫芦了,他被别人收缴去的葫芦居然能卖极高的价钱。他为什么会改变这么好的爱好呢?原来就是家庭的父母,二是学校的教师的强制扭曲造成。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性的毁灭啊。作者用这样的对比照应的写法,猛烈的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的天性的罪恶。也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二、本文还对人物的神态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有哪些神态描写呢?各有什么作用呢?讨论后教师点拨:
结合课后练习三提示如下:
1于是这个清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连哭也没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
2.他的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脸无人色”“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作声”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
由此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清兵卫的痛苦的内心:如3句:父亲啊这可是我经过千辛万苦才挑选出来的葫芦啊,它耗费了我多少心血啊,你就这样给我砸碎了,我该怎么办呢?你让太伤心了,我恨你,恨死你了!
三、课后的比较阅读:
阅读课文和附文,说说清兵卫和婷婷的长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民。
清兵卫的父亲不病重孩子的选择和爱好,对孩子痴迷葫芦采取了反对、压制的手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婷婷的爷爷能够支持孩子的爱好并给予关心帮助,可是在对婷婷的教育方法上却欠妥当,:思想观念迂腐老化,因循守旧。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要讲究科学的,首选要热爱孩子,孩子才可能听你的话,信任你,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其次,应尊重孩子,孩子也是人,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还有,教育孩子要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要因材施教。
四、完成跟课训练题。
葫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练习双膝着地往前爬的能力及协调能力。
2、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活动准备:实物葫芦若干、垫子、小筐、葫芦娃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1、让幼儿听葫芦娃的歌,引出课题。
2、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农民伯伯种的葫芦成熟了,我们去帮忙吧。可是去的路上要过一个小山坡,小朋友一定要爬过去,记住了吗”?教师说完,小朋友分成两队跑到“小山坡”前停下来,然后爬过去把葫芦运回来放在小筐里,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游戏继续。
3、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过山坡时一定要双膝着地爬过去,小朋友一次只能运一个葫芦。
4、让个别幼儿示范游戏玩法。
5、幼儿听音乐做游戏,强调游戏规则。
6、教师。
葫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2、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3、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相继问世。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二)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三)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读课文 2-6 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使情节更丰满。生动的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 转而写教员的爱好?
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 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5.引入摇摆的概念
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6.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 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 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7.小结“摇摆“的作用:
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 通过语言、 情节性格、 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 600 块钱的0.1=50=600?
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
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五、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 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父亲帮助下, 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表达训练: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你们有没有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
七、结语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八、作业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该故事。
葫芦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冰糖葫芦非常感兴趣,冰糖葫芦是幼儿喜爱吃的食物。设计一堂为冰糖葫芦填色的美术活动,孩子们在填色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到冰糖葫芦的特征。通过在填色的过程中,去说一说冰糖葫芦,你为什么喜欢吃。活动目标
1、尝试在轮廓内用手涂色。
2、在玩卖冰糖葫芦的游戏中去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蜡笔若干,画好冰糖葫芦轮廓的图画纸人手一张,ppt课件,歌曲《冰糖葫芦》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指导语:小朋友,你刚刚听到了什么?
二、学习用蜡笔涂色
1、调动已有经验,吸引幼儿的兴趣。
指导语:你们吃过冰糖葫芦吗?他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呢?
2、播放课件,了解冰糖葫芦的特征。
指导语:今天邱老师也带来了好吃的冰糖葫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3、出示图画纸,进行示范讲解
指导语:这是什么?(小朋友画的时候不要涂到轮廓外了,要小心点哦!要涂在轮廓里面。)
4、请个别幼儿示范。
指导语,谁愿意帮帮忙?
5、播放音乐,幼儿作画,教指导语指导。
指导语:小朋友们,可以跟你的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这个冰糖葫芦是什么形状的,也可以跟老师说一说。
三、结束部分
幼儿相互间欣赏作品,并说一说图上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冰糖葫芦,你们觉得
他漂亮吗?哪里漂亮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冰糖葫芦,你们的小手真厉害,好多漂亮的冰糖葫芦,我们一起去卖冰糖葫芦咯!
教学反思
1、该活动设计比较合理,整个过程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教育思想。
2、活动过程中,幼儿基本处于一种认真学习的状态,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
3、活动后指导幼儿收拾整理好游戏材料,养成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葫芦教案篇6
教育活动目标:
1、认识油泥,学习团圆的技能,尝试用小塑料管串起圆球制作糖葫芦串。
2、初步学习均匀分泥。
3、在设置的情境,提高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准备:
1、每人一块橡皮泥,泥工板及泥工工具。
2、泥工糖葫芦的基本步骤范例。
3、制作范例糖葫芦串;情景“娃娃家”。
过程:
1、以“娃娃家”情景引入
师:抱着娃娃家的娃娃,以娃娃的口吻激发孩子的兴趣:今天我请小哥哥、小姐姐们帮我一起做糖葫芦,让我用糖葫芦招待的动物朋友们。好吗?
(评析:娃娃家是孩子们日常最喜欢的活动,娃娃以“小哥哥、小姐姐”的称呼,在暗示小朋友长大的意识中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娃娃家的小动物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自己喜欢的玩具“朋友”,要给他们做糖葫芦,孩子们表现得非常乐意,还高兴拍起手,星宇说我要做多多的糖葫芦;书帆说我要做大大的;艺婕大声说老师教我做。看到出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涨。)
2、观察范例,认识油泥
娃娃口吻:小朋友看,这就是我要大家一起做的糖葫芦。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认识油泥,发现油泥有不同的颜色,简单介绍油泥的特点。
(评析:因为孩子是初次进行泥工活动,介绍油泥的特点时,我让孩子了解了操作时的基本卫生要求,把泥工的相关卫生要求融入其中,给孩子们初步进行泥工活动时的卫生意识。)
(2)谈话讨论:结合范例和讲解引导孩子了解糖葫芦制作的基本步骤。
(评析:以娃娃的角色和口吻,帮助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了制作糖葫芦的基本方法,孩子们始终在娃娃家的情景中学习,兴趣一直很高,大多数孩子都非常专注,作为小班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情景中进行活动,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方式。)
3、学习制作糖葫芦
(1)学习分泥
要求:先用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油泥,然后分别把油泥均匀地分开成若干小块。
(2)学习团圆
要求:把分好的泥块放在手心上,然后另一只手压在泥块上,(小心不要让泥块跑了)接着转圆圈,转转转变变变,变出一个圆圆的糖葫芦,这就是团圆。
(评析:让孩子一起跟着老师的步骤进行,同时进行,孩子在模仿中能直观的按步骤学习分泥——团圆——串糖葫芦的方法,符合小班孩子初次学习的特点,随着老师的步骤同时进行也起到始终保持孩子注意力的作用,游戏性语言和比较夸张的团圆动作,还有老师反复强调的团圆过程,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记住基本的方法,孩子们掌握的效果也比较理想,能达到初次学习的效果。)
4、想象创作,尝试制作糖葫芦
孩子继续尝试制作糖葫芦,强调卫生要求,老师巡回指导鼓励。
(1)鼓励个别孩子在多次分泥中感受比较均匀地分泥。
(2)提醒孩子串糖葫芦时要注意安全。
(评析:一些孩子均匀分泥方面把握还是不好,个别孩子因为分的泥块太小,造成团圆时的难度,及时引导后,用大块泥尝试后,这些孩子也基本上掌握了团圆的基本方法;串葫芦时,一些孩子团出来的糖葫芦太小,串时有难度;晋瑜、芷伊等个别孩子出现随意玩泥,并没有按要求制作糖葫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没有制止。)
2、展示作品,小结
让孩子把自己制作的糖葫芦送给娃娃家的小动物。
(评析:很多孩子都是选择送给自己带来的小动物,还跟小动物说起话,孩子相互之间交流也比较活跃,表现出一定的成就感。让孩子把自己做的糖葫芦送给小动物,让情景游戏始终伴随孩子的学习过程,给孩子完整的情景感受,有效保持孩子的活动兴趣。)
葫芦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和小说情节的摇摆,能分析本文情节发展的特点和妙处,体会小说精巧的结构。
2.赏析体味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通过小说三要素把握小说深刻主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个性健康发展。
学习重点:
赏析小说通过传神细节塑造人物,体会情节起伏在小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把握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的主题。
学习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知识链接:
1、作家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2、情节运行方式
(参照课文p69)
①情节运行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
②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③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的结尾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 学生复述故事
2、 小说写了哪几件事?围绕什么而写的?
老师点拨:线索(葫芦)
引导据线索归纳小标题:爱葫芦、买葫芦、失葫芦、弃葫芦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读课文,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情节的作用和人物形象,最终理解小说的主题。)
1、(赏细节、析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清兵卫热爱葫芦?这种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小组作答,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教师引导: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再比如动词、修辞手法)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清兵卫形象:
2、(赏环境)周围人对清兵卫的这一爱好有什么看法态度?这一情节设置作用何在?
(点拨)舆论环境:客人 父亲 教员
3、(赏情节结构)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这在叙述顺序有何特别之处?有何作用?试着再多找几处并分析。
(插叙,引出摇摆概念,设置几个小问题深入分析)
①(摇摆)试从本文找出几处情节摇摆的地方,并加以分析其作用
②、(摇摆)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这一补充的情节有何深意?
③、(结构主题)转移爱好的清兵卫是否会得到父亲的支持?安排这个结局又有何深意?
小结情节作用:
明确主题:
4、(探讨主题)你是否有过与清兵卫同样的经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解决这个困境?
四、小结本文
赏析小说,要有思路有方法,可以根据小说的三大要素(情节、人物、环境)逐层体味赏析
①物形象可以通过分析细节来概括
②情节的设置,注意小说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在全文的作用
③主题的得出需要配合三要素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五、板书设计
情节:爱葫芦 买葫芦 失葫芦 弃葫芦
人物:痴迷葫芦 天赋异常 个性独立
环境:客人 父亲 教员
主题:呼吁尊重孩子个性自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书法课教案7篇
★ 小学综合教案7篇
★ 心理班会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