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在写观后感的时候不能脱离原作品的内容,我们在写观后感的时候,一定不能为了凑字数而进行写作,精品文档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的1919电影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的1919电影观后感篇1
回首那一刻,耳畔是否还能听得到那一声声动人心魄的呐喊与口号?蓦然转身的那一瞬,是否还能看得见天边那一抹如烈火燃烧般的残阳?母亲啊!多少次,多少次辗转于灾难与屈辱中,又有多少次,多少次伤痕累累地站了起来,因为你有一群勇敢的儿女,一群敢于拼搏,敢于反抗的儿女!是他们一次次地将中国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他们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震撼着整个世界,一个个坚定不屈,昂首傲立的身躯共同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骄傲!
当历史的车轮辗过1919年的时候,巴黎和会的谈判桌前,英、法、美等强权国家不顾及身为战胜国的中国的利益,在《凡尔赛和约》中,竟决定将本应属于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割让给日本!消息一经传出,中国愤然了,中华儿女愤然了,如此屈辱怎能忍受?而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更是令所有国人感到震惊!
巴黎广场上那团自焚的烈火,燃起了中华的愤怒。“中国不能没有山东,一如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于是,一幅幅标语走上街头,强烈要求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为争主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在中国学生的带动和感染下,工人、商人、市民纷纷走上街头,加入了拯救中华主权的运动中,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运动,将整个运动推进了高潮!最终,迫于压力的中国北洋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对强权说出了“不”!
这种种举动,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坚强、勇敢的一面,中国人民凭借着信念与决心向强权说“不”,中国,不会被磨难摧毁,中华儿女也不会低头,这是不会被改变的,即使在强权面前,也从不动摇!
在声声的奋喊中,体现出了中华儿女大无畏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民是自尊的、自强的,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是任凭谁宰割的,中华儿女是永远不会屈服的!
我的1919电影观后感篇2
从外交官顾维军在和会上义正词严的讲演、肖克俭具有爱国性质的游行及自焚事件等多视角,来展现影片主题,加之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庞大有力的意象,从而迸发出五四时期势不可挡的护国热浪,或许这正是影片《我的1919》能成功契合历史与艺术的原因所在。
影片别出心裁的选材于中国五四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从中国外交群体在国际上的斗争和惨败为线索,同时一条暗线贯穿其中,即以肖克俭为代表的群众自发式举动,将民族尊严、国家利益、儿女私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贴切到位。
顾维军无疑是影片中成功塑造的人物之一。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灰色基调,并多次穿插采用黑白胶片摄制的客观镜头,将当时的社会景象与黑暗的一面有根本的表现,并对人物形象的表达起到了衬托作用。陈道明精彩的演绎更是彰显出一种大气,有一种深沉的感觉,肃穆庄严,举手投足都合乎一个外交官的风范。陈在影片中主要行为就是“说”,参与谋划、密谈、发言、辩论。顾维军性格上与陈性格上的孤鹤鹰隼一般的气质,淡淡沉醉于自身的眉目流转,或是不露声色地演练一身的陡然一身正气。
面对日本代表百端的挑衅与排斥,于众代表的排挤等困难,顾的言行举止更映衬出他的机智与胆略,他论证有力,措辞得体,一次次怒吼着一个中国人歇斯底里的呐喊。编导通过设置这些事件,加上影片中短促的音乐和顾沉重有力的脚步声,使顾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顾的对白与旁白的设置上,导演所设置的人物顾的性格也得以十分强烈生动的体现。在第一次与日方正式交锋中,他巧用日本代表掉表一事,迫使日方愤怒,吊足与会代表的胃口,继而旁征博引,摧毁了日本不良图谋的第一座堡垒!在日本的引诱下,他巧妙的与之斡旋,他抛弃了清政府的妥协与软弱。有着自己的立场,他也曾在忍耐、利益、放弃间游弋,却最终拒签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他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
巴黎和会上,中方受到种种挤压,影片中却两次将官员间的相互推卸责任的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一方面突显出国人的麻木不仁,一方面却也在对顾“敢于直言、捍卫正义”的性格塑造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决意屈从于帝国主义的淫威;中方代表团总会长陆征祥进退维谷的境地,斗争由此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导演在这一组画面巧妙的使用了一系列的自然场景,如阴云密布,雷雨交加,这些都一一交接着顾矛盾复杂的心境,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这种给观众心灵上的感染,就像让娜的母亲最终脱口而出顾的那句话一样“中国人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人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当然,影片中同时也有一组温和的场景,如肖克俭在受伤后在让娜家中养伤,与顾在花园中散步,阳光明媚的风景,这既让人看到顾等外交官抗争努力后的微妙希望,又前后相应,相辅相成的作用十分强烈。
在人物肖克俭的刻画中,顾站在与之不同的立场上,有着较大的矛盾冲突。同时肖的行为举措也影响着顾在外交问题上的认识。当肖克俭献身于熊熊烈火时,影片采用了一组平行蒙太奇镜头,多次切换场景(肖在烈火中绝望的面孔、顾在弹奏钢琴时麻木不仁的表情,梅的哭泣),将影片的主题推向高潮。肖具有爱国精神的举动,对顾有侧面烘托不可低估的作用。
导演运用电影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表现手法,巧妙地调整影片叙事风格,既有效突出了银幕形象,又强化了戏剧风格。《我的1919》能够从历史体裁中找到与艺术的契合点,这确实难能可贵!
我的1919电影观后感篇3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是电影《我的1919》中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驳斥日本窃取我国山东主权的慷慨陈词。在这次会议上,顾维钧分别从历史、地理和文化方面驳斥了日本的种种狡辩,使日本代表哑口无言,狼狈不堪,并博得了在场与会各国的热烈掌声。
然而,巴黎和会毕竟是战胜国的次分赃会议,美、英、法三国竟不顾中国代表的反对,将山东主权出卖给了日本。
为什么美、英、法三国胆敢无视事实出卖中国?是中国的代表团没有努力吗?不是。是中国政府自愿将山东拱手相让吗?不是!是中国人民神情麻木,没有抗争吗?不是!都不是!那是因为中国国力弱小,国家积贫积弱,使人家小觑!纵有千千万万像顾维钧这样的外交官又如何!纵有千千万万像肖克俭这样为了国家民族甘愿自我牺牲的志士又如何!纵有千千万万愤怒的中国人民又如何!能言善辩,据理力争,以死抗议,换来的只是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却不能换来中国主权的完整。
弱国无外交!
在当今,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我国仍受美国霸权及日本的威胁,我国还尚未完成统,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发展经济,才能使中国崛起,民族振兴,才能使我国在外交事务中拥有强有力的后盾。
我的1919电影观后感篇4
历史步伐回到了1919年,思绪也追溯到了巴黎和会上,乌云密布就一定预兆着悲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从这里站起来了,他们没有在和约上留下任何笔迹。
一幅幅中国劳工在战争中受奴役的照片,清晰地可以看到他们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一片片白色的墓地是劳工们所向往的“天堂”吗?难道中国人只有遭遇苦难才能得以生存吗?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愤怒地辩驳了日本代表指责中国未出动一兵一卒竟梦想着获得利益的谬言。各国代表似乎也认同,响起了掌声,文化的差异却有着共同的情感认知。
东方睡狮还是没有凶猛的抗争,赢得掌声,难道是切实的利益,胜利的果实会降临到我们的头顶吗?弱国无外交,此刻一点也毋庸质疑了。
雷雨交加,一个不好的征兆,山东问题未能如愿解决,一群华人和留学生满脸的愤慨,无奈与悲痛,顾维钧真的可以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解释与满意的答复吗?
惟独用鲜血染红巴黎和会,让有良知的各国代表知道他们的媾和是中国人用生命换来的。然而,他们在烈火中真的永生了吗?
一辆黑色的马车载着中国代表缓缓驶入了和会现场,各国代表们正襟危坐,等待着亲手一笔后将带来无限的利益,中国代表心情是沉重而又是忐忑不安的。顾维钧走到了红色的和约本子前,讲了一席让中国人听了热泪盈眶而又为之骄傲自豪的话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代表团不能签字!中国人会永远记住这沉痛的一天!”合上了和约,大跨步的走出了会场。凝聚的空气终于流通了,广场上空的云朵也散去了,呈现出蔚蓝的天空,久久回荡的钟声也在称赞中国,中华民族崛起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19年,我们的1919年,中华民族一个不同寻常的1919年。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向前翻转,中华民族的明天将由我们去谱写华丽的乐章,跳动的音符此刻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献给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我的1919电影观后感篇5
历史让愤怒又一次出现在了1919年的法国巴黎。只见一群外国贵族正在参加一个室外会议,主持人正在说“中国代表顾维钧先生因……”,一辆黑色的马车飞奔而来,车上做的正是这位具有绅士风度的中国人——顾维钧,中国赴巴黎和会的五个代表之一。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他赶赴巴黎和会,为了中国人的主权,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然而他感受到的却是落后挨打的悲哀,肩负着弱国子民的悲愤。
作为中国代表的他应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呢?面对外国代表所提出的“中国在战争中未伤一兵一卒”,他从容不迫,拿出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付出,一座座的坟墓,满载着中国人民沉痛的悲愤,满载着不可改变的既定事实。这一切,使外国代表哑口无言。影片中顾维钧的发言“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不仅使当时的与会代表掌声如雷,也使今天的我们为之全场鼎沸。他的言辞铿锵有力,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中华民族愤怒的爆发。顾维钧面对日本代表的威逼利诱,泰然处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不为利诱所动的精神多么可贵啊!法国女士让娜在顾维钧被人民的呼吁压得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她说“他和你们同样爱国”,听啊!这是出自一位外国友人的愤怒。
“是人民把你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坐标位上的”,对于影片中肖克俭等人的爱国行为,我们就不难理解,有谁能说肖克俭的自焚牺牲毫无价值呢?没有人能这么说。虽然他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在努力的唤醒着周围的人民,唤醒着人们的爱国意识。他有权力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内心情感。他呼吁着、维护着自己祖国的主权。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弱国无外交”,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巴黎和会中唯独中国是在战胜国中没有得到任何战争赔偿的国家,也是在凡尔赛和约中唯一没有签字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愤怒的表现。
“中国人是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弱国无外交吗?弱国更需要用外交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巴黎和会上的那一幕,久久地在我的心头萦绕。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这一惨痛的教训,使我明白了许多。就让这沉痛的教训停留在历史的1919吧!历史已成历史,愤怒激励着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也永远也不敢忘记这惨痛的历史,回归现实,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迎接挑战!
我的1919电影观后感篇6
压抑了近80年之久的耻辱与仇恨在1919年6月2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爆发了,中国人民第次向世界列强说“不”!
在巴黎和会这个分赃的会议上,各国列强只为自身利益考虑,对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无视中国人民的利益,无视中国人民的呼声,更无视中国人民的愤怒与仇恨,赫然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这是列强对中国人民最大的轻视与侮辱。
是的,弱国无外交,弱国谈什么外交,只能任人宰割。但占世界四分之人口的中国绝不能是弱国!中华民族有着无与伦比的傲骨,它不甘落后,正努力发展,奋起直追。个优秀的中国外交官的声“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不屈!
看着列强的士兵举起屠刀,看着千万中国英魂埋骨异乡,看着列强无视中国的主权与利益,看着日本的嚣张气焰,看着全国上下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中国人民的愤怒被点燃了,被引爆了!
确实,看着国内外的人民为中国获得应有的权力而英勇牺牲,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我们的愤怒,还能压抑吗?不,我们不能了,但我们别无他法,只有努力发展自己,增强国家的实力,尽快地从个被欺的“弱国”这顶沉重的帽子下,挣脱出来。
历史的车轮可以验证,中国的人民可以验证,全世界的人民可以验证,在今日,中国不是弱国!
我的1919电影观后感篇7
为迎接五四青年节,106车间团支部组织青年员工观看电影《我的1919》。一群年轻人围坐在车间会议室,观看这部讲述一段真实历史的爱国影片。观看过程中,我们时而愤慨,时而激动,恨不得投身到那个燃烧的年代,从未体会到爱国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这就是“五四精神”真正的源泉。
1919年中国爆发了倡导科学、民主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出的一段文化历程,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直接的影响下,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影片主要通过顾维钧作为中国政一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这一幕幕真实的画面不禁把我们带回到过去那段燃一烧的岁月,虽然不曾经历,但却不能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激励是我们最值得铭记的。
我们这青年的一代,请挺起我们的脊梁,抬起头,将这样的精神传承。我们都是祖国培养的新一代,努力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燃烧我们的激情,为祖国美好的明天洒下我们青春的汗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