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作者的用词和写作技巧,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中情感高潮和低谷的审视,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500字的读后感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1500字的读后感篇1
小说《边城》故事很美,美的惊心动魄,却终未拥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这官路靠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说从这淡淡的意境中露出她原始纯粹的裙裾,尽情而含蓄的漾出一只蒙胧悠远,哀伤无尾的调子。它缓缓漾出,淌入人们的本质世界,如一缕柔美的青丝交揉着内心最圣洁的角落。
故事发生在湘西,一个遥远,与世无争的地方,一个人性闪耀的梦幻天堂!
青翠的竹林深处,升腾起一股自然之气。雾霭微薄,天空澄澈如眸,似山川溪流般温情恬静。溪上清凉的晓风,使竹林晃荡,如激起千层绿的涟漪,直逼人的眼。独特的吊角楼,精致的笼灯,一幅宁静致远的诗意图卷。“吱呀——”一声,木窗被开启,勤劳的当地人民开始了一天的序曲。湘西,如晨雾里水中的仙子,清新脱俗,不染尘世分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在这儿成长,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身边的小黄狗亦如翠翠般可爱真诚。可亲可敬的爷爷挺直了一辈子腰板,支撑着渡船,如一株风雨中的苇草,颤动却坚稳。
三年,端午,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翠翠,命中注定的相遇……
天保与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也许二老先种下了情愫,小女孩青春羞涩的悸动,使翠翠时不时的出神。爷爷问:“想什么?”翠翠先是沉默,接着说:“我想的很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出落成一个健康美丽的姑娘,也有心事了。爷爷有意无意的说些新娘子的话题,翠翠,只是脸红。
十五六岁,年少懵懂的年岁,在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动。
大老走的是车路,聘人说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对唱。大老没有得到回应,二老也没有得到回应。可没得到回应并不意味着没有回应啊。翠翠在梦中听到一种歌声,又软又缠绵。她说她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多真切的回应,却跨不过那条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
我想走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与傩送真实的为爱努力吧。大老真诚执着,不愿二老为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给翠翠,丝毫不许做作。但听到二老竹雀般的歌声时,他认输了,不,他不认输,他只是心裂了。两颗纯净如水晶的心,一颗已碎。第二天,大老对爷爷说:“你把宝贝孙女送给竹雀吧。”他心里隐痛着,但他深知二老喜欢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
翠翠与二老没有过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个端午吧。
“悖时砍脑壳的!”
“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这几句充满童稚的话,便让翠翠失了神,让二老坚定的对大老说:“她的心里必定有人了。”“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信任与纯真如碧溪溪水一样澄碧,透明。让人难以甚至不敢触碰,仿佛一碰便会染上污浊,毁坏这洁净的灵气。
碧溪上,渡船来来往往,却依然平静依旧。正如人心般温暖柔和。有人说,感情总让人忧愁。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与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傩送,愧疚万分,离家远走。两个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怜的翠翠,只能无法抗拒的接受命运的宣判。
一夜大雨,挟以吓人的雷声。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爷爷的生命。爷爷,一个爱翠翠至深的人,而过分的爱却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动了翠翠的命。迟疑与木讷,善良与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远走。爷爷是爱翠翠的,他老了,不能,决不能让翠翠的母亲的故事重演。他已无能为力再酿一汪眼泪像哭翠翠母亲一样哭翠翠。他无法在再背负任何东西了,他累了。
小说《边城》,一个发生在美丽边缘的故事。凄美动人,无华丽的辞藻,无绞缠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泪的人性真实感。人们认为小说《边城》是悲的,是悲剧。但我坚决的说:“不!”悲剧是把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小说《边城》升华了,美已注入人们的内心,沉淀成一颗天然永恒的珍珠。
翠翠,一个无知无欲的女孩,就这样与幸福擦肩而过。她的命运会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复吗?无人回答。从此,翠翠与渡船在流动如泪的碧溪上,孤独而执着的守望着……万千错综的情感有时像一绺纠结的发缕,需人来解。翠翠的命谁来解?大概,一定只有傩送吧。呼唤归来,呼唤人性本质。什么时候解,无人可知,正如那无结局的结尾: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1500字的读后感篇2
乱世之中,到底谁是真英雄?
读了《三国演义》,我心中有了个疑问:谁是真英雄?是“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还是“忠义”待人的刘备呢?在书中,我更喜欢曹操,认为他值得“英雄”二字,他发现人才、赏识人才,而且,谋略过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料敌于先。
说起曹操和刘备,他们俩是《三国演义》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两人各有一句名言,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而刘备却相反:“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那么,两个不同想法、不同身份的人在乱世之中举起了曹军和刘军的大旗,谁才是真英雄?
曹操原是骁骑校尉,若不是董卓篡位,他就只是一个小官,才华不被发现,一生碌碌无为,但曹操身处乱世之中,才华得以施展,不愧为“乱世之奸雄”。
而刘备,本是织席贩履之徒,但他除了有实力,运气也极佳。先是在桃园与关张二人拜为兄弟,又从公孙瓒那里获得一员大将赵子龙(赵云)。刘备所得的这3人,为他后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
那刘备与曹操是靠什么从一个小官走到三分天下呢?靠的是各自的才能,还有各自身上的优点!
我认为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世人都只知道刘备三顾茅庐,却不知曹操也十分爱才,甚至求贤若渴。例如曹操的一位下属荀彧,他的谋略比曹操好,看得比曹操远,换做他人可能会认为荀彧是个定时炸弹,会杀掉他,以除后患,但曹操没有。曹操不仅没有杀掉他,还将他视为知己,有事也会询问他的意见,甚至叫大儿子曹丕好好向他学习。
曹操不仅对自己人好,对其他有才华的人也极好。例如在书中第25回至26回,曹操带人攻下徐州,只剩下邳城,而这个邳城正是关羽带人驻守的地方。曹操想劝关羽为他所用,但关羽不答应,只说若有刘备的消息,会立刻追去。尽管如此,曹操还是答应了关羽,而且最后关羽追刘备而去时,虽然有人劝曹操杀掉关羽以除后患,但曹操拒绝了。他说宁愿与关羽为敌,也舍不得杀他,这显示了曹操拳拳爱才之心。
曹操若仅仅只有爱才之心,是无法成大业的。他不仅有爱才之心,还有料敌于先的本事。在书中,当刘备挡下曹军攻往徐州的大军时,刘备给曹操一封信,劝说他撤兵,曹操还没有打开信,就已详细猜出信的内容了。
而刘备的优点是仁义,但这不一定是福。当他带着新野城20万百姓朝江东奔去逃难时,因百姓拖了进度,而被曹军追上。百姓逃出了新野城,但也没逃过曹军的追捕,而刘备也折损了好多士兵。而且刘备的仁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真心的,就像他在赵云面前摔阿斗一样,我觉得不是真心的,怎么会舍得摔死自己的孩子呢?虽说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过于强调仁义却未必是真。
与刘备相比,我认为,曹操略胜一筹,而这个能料敌于先,又慧眼识才,而且心怀整个天下的曹操为什么会被称为曹贼、奸臣呢?也许,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推翻旧朝代为代价的。若是成功了,那就建立新的王朝;若是失败了,那恐怕就变成人们口中的贼了,所谓“成王败寇”,所以曹操未必是奸雄。若不是在乱世之中,若有机会,曹操也能成为“治世之能臣”。
无论如何,曹操的才华在乱世之中得以施展,但上天给他的机遇,远少于刘备,刘备有了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但曹操没有。虽然刘备和曹操平分天下,但我觉得曹操本身比刘备更有才华。曹操熟读兵法且能运用自如,这一点,刘备远不及他,所以,曹操只是少了几个机会。
所以,到底谁是真英雄呢?在我心里,曹操比刘备更称得上“英雄”二字。
不过,英雄应该只存在于人们心中,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是不同的,可以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或是历史中一位厉害的统治者,或者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乱世出英雄,俗世,照样可以出英雄,只要你细心观察,也许,你身边就有一位关心你、照顾你的英雄。
1500字的读后感篇3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对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让百年来的无产阶级奉为圭臬,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我认为《共产党宣言》在当代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得出什么跨时代的`进步性结论,因为序言中也提到“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更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其中的思想方法与逻辑关系。它既有历史背景作为支柱,又联系当时的情况,真实反映无产阶级的状况。《宣言》一书引言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写作背景及目的。前两章是主要部分,阐述了基本观点。其中第一章介绍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关系,第二章明确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第三章剖析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根源、阶级实质及危害性,并批评了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思想让当代的我们产生无尽的思考,其中主要阐述如下几大观点。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社会存在的状态决定了整个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第二章在批判社会生活中各种攻击、歪曲“共产主义”思想的错误言论时阐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比如我们和父辈们生活的社会背景条件完全不同,出生于经济高速发展年代的我们无法亲身体验过去的艰苦生活,也很难体会老一辈人对于节约、忆苦思甜等思想意识。
其次,“两个绝大多数”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并没有消灭阶级斗争,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取代了封建社会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在第一章中论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特别在第二章指出无产阶级斗争与以往阶级斗争的最大区别是“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活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思想。
再次,“两个必然”思想。第一章在分别考察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后,在第一章的结尾中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再次,无产阶级政党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应该是自发的、分散的斗争,而应是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组织起来的斗争,也就是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本书第二章的标题就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因此这章一开始就指出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宣言》认为,共产党的性质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主要是:第一,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第二,坚持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第三,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成员和最坚决的部分所组成;第四,由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所指导。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是组织和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最高纲领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角度阐述了社会发展的五个基本阶段。但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除表现为社会基本结构和构成因素的发展,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而且这两种变化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多次阐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宣言》中延续了他们的这一思想,在第二章结尾谈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的宣言》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引领广大无产阶级走出愚昧,摆脱贫穷,唤醒本性,追求应有的利益。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不能忽略其重要性,更应该学习其思维逻辑的严密性。
1500字的读后感篇4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平凡的世界》开场质朴而厚重、白描一般快速勾勒出黄土高原的风貌,简练而有力的叙事风格就像一位老者坐在树下给你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
作品讲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土高原上一个普通村庄人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和欢乐,描写了他们在大时代所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
一本好书,应该深刻地影响一个人,至少让读者读后有所触动。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华丽、也不晦涩,但总能吸引你读下去。正如路遥先生所写“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黄土地总让人联想到贫穷、落后、闭塞,但它也是每个人站立成长的地方,承载着你的欢笑和苦难。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是糙红又蜡黄的面容,充满裂纹的手掌和赤脚踩在田间的样子。
主角孙少平家境贫困,家里拖累多、光景差,渴望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走出小小的双水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种种因素没有考上大学,现实也打破了他的理想。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要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一生都要经受许多的磨难。后来,无论是在家里干农活、在原西县打零工,还是在大牙湾下矿井,他总是倔强地干好每一件小事,挤出时间去读书,竭力让自己的眼界不被束缚,孜孜不倦地探索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故事的开始,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农村学生;故事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煤矿工人。他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甚至失去了更多东西,但他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做到了自己说的——必须要去外面闯荡一回,只是不愿这样过一生。
哥哥孙少安像很多家里的大哥一样,早日扛起生活的重担,要照顾老人,要供弟弟妹妹上学。他没有离开过双水村,却终于也没有过上那一成不变的生活。老父亲孙玉厚,是一个操劳困苦一辈子的人,他就像土地一样深沉,遇到事情,无能为力地蹲在墙角抽着旱烟,苦难是他一生的主题。
还有“小市民”般的孙玉亭、冲破思想桎梏的田福军、代表新青年的田晓霞。每个人在这片土地上越走越实、越走越沉。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并不新奇,但很容易会联想到自己、父母和身边很多人。在阅读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不断逼迫你去思考人生、人性,去重新审视自己,让你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有人说,这本书带有时代局限性,过去那种衣食匮乏的年代离我们已经遥远,对于物质充沛年代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吸引力,也难以理解。
我倒觉得,恰恰相反,这本书所传递的在大时代下小人物不屈服命运、独立追求精神世界,对于物欲横流的今天来说尤为难得。满足欲望获得幸福是人的天性,追求物质占有,追求感官刺激,追求精神上满足都能使人感到幸福,但是只有精神上的满足才是长久的、高层次的幸福。精神上的满足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认同,是有意义的人生。正如书中人物一样,对世界有大的视野,对自己的人生和困苦就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把这一切上升到理论层面。对他们来说人生的意义是:不要像父辈一样生活、是要走出双水村、是可以弯腰干活但脊梁骨一定不能弯的硬气。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挫折、压力和责任,无法逃避,波涛汹涌的内心才是每个人平凡而不平庸的世界。
遍地都是黄土地,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
1500字的读后感篇5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从野蛮一路走来。资产阶级的发家史,也是一部无产阶级的血泪史。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170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频发生。1825年,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随后引起了各国劳苦大众的极度不满。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灾难。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这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显示出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虽然这三次工人运动的结果是残酷的,但却反映出了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建立在科学研究上的符合自身状况的革命理论为其实践革命做基础。《共产党宣言》便在此背景中产生。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在《共产党宣言》宣言发表到现在的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和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和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暴露出来。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得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通过严谨的分析,详细的阐述,《共产党宣言》让世界上各国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本质和弊端,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
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至上、利益主义,这种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是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整个战争中资产阶级的各种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回顾《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给了我们一个看阶级斗争问题角度,一套阶级斗争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在人类思想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共产党宣言》是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是各国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剥削和压迫,走上无产阶级专政道路的灯塔。《共产党宣言》中的光辉思想,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源泉。也为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指引了方向。
170年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无产阶级带来了一丝光明。在170年后的今天,它仍能为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光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是一种信仰。正是这种信仰能促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作抗争。这种精神在一代代共产党人心中传承下来,永不会被磨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