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站 >心得体会

《庄子》的读后感参考8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中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示的感受和思考,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发展和结局的思考和猜想,以下是精品文档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庄子》的读后感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庄子》的读后感参考8篇

《庄子》的读后感篇1

说起阅读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庄子》,对于《庄子》中的思想,有许多都是对我们生活有所启发的。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们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样提倡人们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因此庄子的思想里对于“人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态度,而对于“天然”的事物,则是给予了最大的肯定与赞扬。与老子相类似,他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下面我想谈一谈我阅读《庄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谈一谈有关于庄子有关于崇尚自然与自由的思想。在结合庄子对于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后,我想到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是说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却还是要有所依赖。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庄子否认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也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且妨碍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因此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次,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思想。在庄子《知北游》中这样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强调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语言、不发表谈话、不附加解释的。这个观点表达了庄子认为人所表达的文字也好,音乐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间的“大美”。庄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美。“大美”实为主体以自然为宗,在自由关照中获得一种美的体验。所以庄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强调我们对于真正的美应该如何把握,认为应该否弃人力,追求自然。

结合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庄子同样的强调“虚静”。庄子在老子的理论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斋”与“坐忘”。庄子强调主体应该由虚而明,达到无知无欲,不受外物干扰,空明宁静的心灵状态。而“心斋”和“坐忘”在我看来是一种达到“虚静”的方法或者是过程,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心灵洗涤,读后感m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从而达到“虚静”。而庄子在“虚静”的状态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论。庄子曾在《齐物论》中说到:“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我与蝴蝶之间必定有所区别,而这个区别正是“物化”所在。庄子在认为“虚静”正是为了达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还是物,亦不知是物还是我。同时提出“物化”是一种审美特征,是主体对对象生命情趣和本质的感知,是“体通”的境界一种创作过程中的主客关系。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过阅读《庄子》所体会到的,对我的生活有许多的启发。因为爱上阅读我才会阅读《庄子》,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热爱阅读,将阅读变成生活中的习惯,真正做到爱上阅读,手不及卷。

《庄子》的读后感篇2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庄子外物》

?释读】《外物》出自《庄子》杂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外物即外在事物。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枯鱼之肆、得鱼忘筌等。

这一个故事,也是关于鱼的。任国之公子垂钓,用巨大的钓钩、粗黑的绳子,并且挂着五十头犍牛作为饵。他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可一年了都没能钓到一条鱼。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鱼来吞饵,牵动大钩沉下水去,大鱼扬其头尾、翻腾奋鳍,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可见大鱼之大。等到任公子钓起这条鱼,将它做成腊肉,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一起吃,没有不饱吃这条鱼的。这也可以想见此鱼之大了。

说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说经世者当志于大成。像后世的人听说了任公子钓鱼这件事,竞走相告,举着小竿去小水沟,守着鲵鲋之类的小鱼,这样想钓到大鱼,是很难的。

二、小之情状

蜗角蛮触

?原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则阳》

?释读】《则阳》也出自《庄子》杂篇,也是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则阳是人名,游仕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约誓立盟,但田侯牟违背了约定,魏惠王很生气,想要派人去刺杀他。但是公孙衍将军、季子、华子都不认可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见了梁之贤者戴晋人。戴晋人向魏惠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蜗牛的左角有个国家叫触氏,蜗牛的右角也有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经常相互争地打仗,死亡无数,追逐败北的十五天才能回军。

戴晋人用这个故事,其实是比喻当时的诸侯征伐。世界之大,无穷无极,期间的战争,不也是和蜗角中触氏和蛮氏的战争一样吗?后世常以蜗角斗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三、万物无界

庄周梦蝶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释读】《齐物论》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诡谲怪、沉鱼落雁等。

庄周梦蝶是写物化之旨。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而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子。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分明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是庄子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子。

庄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庄子所说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晋郭象认为是指死生之变,唐代成玄英则认为是物理之变化。陈鼓应先生解释为物我界限之消解,万物融化为一,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庄子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大和谐的存在体。而蝴蝶,其实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庄周梦蝶的故事,可以说是庄子笔下的诗化哲学,既有丰富的哲学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托。因此更是引发了后世文人的共鸣,比如说李商隐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庄子》的读后感篇3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也正如此,才会有新的破纪录诞生。相反,我国古代一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当时的人所称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却很少写出好文章,后人戏称为“江郎才尽”。他晚年写不出好的文章难道真是什么“才尽”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学习有关罢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 切勿自满。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庄子说得太对了。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学吃饭,学走路,学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还没有把很多东西学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比宇宙还要大的,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在知识面前谁都没有资格自满。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永远不能说停止的。任何一个人对待学习,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学而不骄、学而不弃,只有这样,才能每有所会,才能不断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庄子》的读后感篇4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栎树。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庄子的形容很夸张。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达到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好多人来观赏,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他的徒弟问师傅:“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说:“这种树木是没有用的散木,木质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这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这门就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所以,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来跟他说话。

栎树说:“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就早给你们砍掉了吗?我还能活到今天这样子吗?

那棵散木说,你看那些果树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认为的有用之材,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结果是大枝条全被折断了,小枝条都被拉下来,那上面结的果实,年年一熟,人们就来剥夺它。因为它们有用,所以伤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没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庄子的故事讲得似乎有些超现实,但也提醒我们不必去羡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赞不绝口的人;因为他们的所谓有用背后,不知对自己做出了多少伤害?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啊!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种鱼,叫做鲲。鲲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能化成一种叫鹏的鸟,也有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鹏会在海运来临的时候飞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当它飞往南海的时候,会击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而且这一飞就是六个月。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笑说:“我们快速飞起,冲上榆树和檀树,但有时达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飞到九万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说:“它究竟想要飞到哪儿去呢?我使劲的往上飞,也不过飞几十丈那么高就得回来,在蓬蒿之间翱翔,已经是飞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会羡慕大鹏鸟的视野宽阔,气魄宏大,会嘲讽蝉、斑鸠和麻雀在大鹏面前如小丑般的无知、可笑,它们鼠目寸光,即使尽力气地翻飞腾跃,也不过蓬蒿之间,数丈而已,它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际的大鹏鸟呢!难怪连庄子也说“这几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

然而,这只不过是从很世俗的、狭隘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我们知道,宇宙(或道)是无限的,到底无限到何种程度呢?有一部电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与人类寻找一个决定双方命运的宇宙,经过双方的生死较量,这个宇宙最终被人类寻获并夺得,你知道这个宇宙在哪里吗?它在一只黑猫的脖子上挂着,只有玻璃弹珠那么大,但当你从外向里望时,里面却是繁星密布,浩瀚无边,的的确确的是一个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吗?不是的!电影到结束时,镜头拉向远方,我们伟大的地球慢慢地缩小,变成蓝色的球,再缩小,在太阳系里变成一颗小星星发着微弱的光,再缩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阳系在银河系里缩成一小片,再缩小,银河系已变成一小团雾,再缩小,银河系在我们的宇宙里已看不见了,最后我们的宇宙变成一颗小小的弹珠在地上滚动,掉到一个小坑里,与另外一颗弹珠撞在一起。这时,一个外星人伸出一只长着柔软大手的瘦长胳膊,用手抓起两颗弹珠,放到一个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满满的一袋子呢!

这个故事可能是我们当下对宇宙最好的诠释了。宇宙的无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么大鹏鸟无论飞得有多高、多远和多长时间,这一切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你飞得出宇宙吗?仍不过是在蓬蒿之间罢了。大鹏鸟飞得很高、很远,它知道永远飞不到边,这不是很痛苦吗?

相反,麻雀、斑鸠和蝉倒是很幸福的,它们的幸福正在于它们的无知和自我满足!

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有一个朋友通过自己十来年的奋斗,已经拥有上千万的家产,家中的住房已从乡下的农房换成了小别墅,后来他觉得小别墅也不好看,又想买三十亩地造个小园林,现在他已在付诸实践了。有人对他说,怎么这么不知满足呢?等你有一小园林后,就有会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会不满足了。

是啊!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满足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不是很痛苦吗。

所以,做一只无知、无用和自我满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庄子》的读后感篇5

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进一步阐释了道。

道家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了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所推崇的仁政是世间罪恶的根源。的确,君主得到权利最好的途径就是战争,要巩固自己的江山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强自己的实力,筹建军队,抵御外来的侵略就是战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要用臣子的血肉之躯,帝王的宝座是坐在无数尸骨上的。他们却用仁义来遮盖这一切,他的仁政束缚了多少人的思想。在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人类的思想就被禁锢了,千百年来的学者寒窗苦读,只为金榜提名,真正用到的'又有多少,为了这一个荣誉多少人浪费了自己的一生。科举三年一次,千千万万的学子中才取几人,范进就是为了它束缚了自己大半生。道家所提倡的自由是真正的逍遥游,在社会中想要得到身体的自由可谓是难上加难,但是精神的自由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益的追逐,用晨钟墓鼓去抚慰无助的心灵。

孔子的儒家实在是太理想化了,是在当今社会几乎不能实现的,虽说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这个梦想对当代人来说有些过高了。在儒家的经典下奴役了上百年,连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我们所有的青春,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候就被掩埋在无尽的笔墨中,浓重的书香气笼罩着整个中国,那曾经腾飞于九洲之上的龙如今早已被驯服,回想当年桀骜不逊的飞舞于九天,似乎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读完《庄子》,我的感想就是,在九洲之上的那朵艳丽的奇葩正在逐渐的沉入墨的海洋。

《庄子》的读后感篇6

徜徉在大自然中,总能静静聆听那和谐舒畅的旋律。 他的妻子去世了,他悲痛欲绝,但很快就开始唱歌。 他把生与死看作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还原过程。 当他病重时,他的弟子们想慷慨地安葬他,但庄子拒绝了。 他说大地就是他的棺材,一切都陪葬。 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呢? 洒脱不羁!

庄子在书中曾说:“真正追求内心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是否与自然和谐。他们珍爱生命,呵护自己的灵魂。而你只珍爱肉体的生命,而让外在的因素干扰了你的`生活。” 感情自然,在友情无情的地方浪费时间争论。 这段话告诉我们,事情或感情,要用在对的地方,要好好利用时间,珍惜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不要白白浪费。

读完这本书,我的人生经历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无情的故事里,我学会了如何好好利用时间,或者说如何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金钱,会逝去的。 现在的硬币买不来已经过去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珍惜现在的时间。 我也在回馈的故事中学会了如何回报他人。 如果别人帮助我,我心里想,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可以帮助别人。 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会利用短暂的时间复习老师教的生词或课文。 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公交车上看书,戴着耳机自言自语。 当我离开学校时,我总是在椅子上复习生词。

再加上庄子很孝顺,很乖,因为如果别人想不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庄子会适时帮助他。 我也想像庄子一样,除了要好好利用时间,还要乖巧懂事,孝顺父母。

《庄子》的读后感篇7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庄子》的读后感篇8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参考6篇

小豆豆的读后感参考6篇

读弟子规的读后感参考6篇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参考7篇

春的读后感500字参考5篇

狐狸与狼的读后感参考6篇

勇敢的小裁缝读后感参考5篇

写《红楼梦》读后感的作文500字参考6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作文600字参考6篇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参考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637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